2014澳中青年论坛:“中国情结”和“澳大利亚故事”

转载自中国青年报(中青在线)

11月24日,2014澳中青年论坛(ACYD)在北京闭幕。为期4天的论坛讨论了气候变化、媒体转型、食品安全、中国消费者市场、企业家精神、中澳双边关系等10余个话题,增进了两国青年领袖对彼此社会和文化的了解。

21日晚,ACYD的30名代表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参加了大使孙芳安举行的招待会。

论坛开幕前,中澳两国领导人刚刚完成互访。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孙芳安21日晚表示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访澳推动了24项双边协议的签订。谈到已办了4届的ACYD,大使认为,“对话不是为了彼此说话,而是为了形成对话的习惯”,他将代表们参与论坛称为“对时间最好的投资”。

澳中青年论坛首创于2010年。参加本次论坛的澳大利亚青年代表对中国充满兴趣,很多人学过中文;而中方代表则因留学、工作等原因,也有在澳生活的经历。交流中,双方代表分别讲述了他们的“中国情结”和“澳大利亚故事”。

中文名叫孔睿涵的澳大利亚姑娘安妮,是这次论坛的组织者之一。这位少年时从乌克兰移民澳大利亚的姑娘,和《青年参考》记者从自己的中文名聊起,她笑称,这是朋友给起的,“有智慧、有内涵”的期望让她受宠若惊。她说,自己最初并不了解中国,毕业进入投资银行工作后,才感到世界已离不开中国,于是开始学习中文,并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。去年,她成了ACYD的论坛代表,今年又加入了论坛组委会。

中方代表中有位27岁的姑娘,叫董瑾,“我刚参加过APEC、G20峰会,如今又来到了ACYD。”她是习近平访澳时接见的中国代表之一。她告诉《青年参考》记者,那天,习主席和代表们聊了20多分钟,她深受鼓舞:“在电视上看,他是主席;但亲眼看到他,觉得他真的是‘习大大’。他没有官腔,让人觉得他的话都发自内心。”

在澳大利亚,董瑾一直是中国留学生的代表。她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150年来首个拿到代表毕业生最高荣誉“金手杖”的中国人,在普华永道工作几年后开办了自己的企业。

G20峰会期间,她帮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省和中国陕西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,这是习近平亲自见证的两个省级协议之一。她告诉《青年参考》,希望自己能成为桥梁,作为被澳大利亚主流社会接受的华人,促进双边关系发展。

虽是第一年参会,董瑾已是ACYD的组织者之一。今年的论坛上,她给自己的额外任务就是仔细观察,看看哪里还能改进,“用更简便的方式实现中澳青年交流”。